zhēng chōng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severe palpitation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]
severe palpitation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10)]
palpitation[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]
3 概述怔忡:1.病名;2.症狀名。
4 病名·怔忡怔忡(severe palpitation[1][2])爲病名[3]。是指以心跳劇烈,不能自安,而又持續不斷爲主要表現的心悸。怔忡爲心悸之重症,又名心忪、忪悸。
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:“心胸躁動,謂之怔忡。”
《醫碥》卷四:“悸即怔忡。悸者,心築築惕惕然動而不安,俗名心跳。”
4.1 怔忡的症狀病人終日覺心中悸動不安,常伴短氣乏力,神倦懶言等症,稍勞尤甚[4]。全身情況較重。
4.2 怔仲的病因病機怔仲多因平素體質虛弱,心虛膽怯,遇險臨危,感受驚恐,使心神不能自主,發爲心悸;
或心血不足,陰血虧損,心失所養,致神志不寧;
或憂思過度,勞傷心脾,氣血虧損,不能上奉;
或腎陰虧損,水火不濟,虛火妄動,上擾心神;
或脾腎陽虛,不能蒸化水液,停聚爲飲,上犯於心,心陽被遏,心脈痹阻,而發本病。
現代醫學認爲由各種因素使中樞神經功能失調,影響自主神經功能,使心臟血管功能異常;或由於憂慮、情緒激動、精神創傷、過度勞累而誘發。
4.3 驚悸與怔忡的異同因驚恐而發、時發時止者,稱驚悸,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[5];不因驚而發、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,稱怔忡,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,爲心悸之重症[6]。驚悸日久不愈,可發展爲怔忡,但二者均以心悸爲主要症狀,治療方法相似。
驚悸與怔忡的病因不同,病情程度上又有輕重之別。所以《祕傳證治要訣及類方·怔忡》篇指出:“怔忡……與驚悸若相類而實不同。”怔忡每由內因引起,並無外驚,自覺心中惕惕,稍勞即發,病來雖漸,但全身情況較差,病情較爲深重;驚悸則相反,常由外因而成,偶受外來刺激,或因驚恐,或因惱怒,均可發病,發則心悸,時作時止,病來雖速,但全身情況較好,病勢淺而短暫。故《紅爐點雪·驚悸怔忡健忘》篇指出:“驚者,心卒動而不寧也;悸者,心跳動而怕驚也;怔忡者,心中躁動不安,惕惕然如人將捕之也。”足見驚悸與怔忡在病因、病情程度上是有明顯差異的。但是二者亦有密切的聯繫。一方面,驚悸日久可以發展爲怔忡,正如《醫學入門·驚悸怔忡健忘》篇說:“怔忡因驚悸久而成。”另一方面,怔忡患者,又易受外驚所擾,而使動悸加重,《石室祕錄·內傷門·怔忡》篇說:“怔忡之證,擾擾不寧,心神恍惚,驚悸不已。”[7]
4.4 怔仲的辨證分型怔仲自覺心慌、心跳,時作時息,並有善驚易恐、多夢易醒等症。
心膽氣虛:兼見氣短神疲,驚悸不安,舌淡苔薄,脈細數。
心脾兩傷:兼見頭暈目眩,納差乏力,失眠多夢,舌淡,脈細弱。
陰虛火旺、心腎不交:兼見心煩少寐,頭暈目眩,腰痠耳鳴,遺精盜汗,舌紅,脈細數。
心陽不振、水氣凌心:兼見胸悶氣短,形寒肢冷,下肢浮腫,舌淡,脈細沉。
心脈瘀阻:兼見心痛時作,氣短乏力,胸悶,咳痰,舌暗,脈沉細或有結代。
4.5 怔仲的治療4.5.1 體針取心俞、郄門、內關、通裏等穴爲主。心血不足者加膈俞、脾俞、足三裏;痰火內動者加豐隆、解溪;水飲內停者加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;瘀血阻滯者加曲澤、血海;心神不寧加通裏、丘墟;陰虛火旺加厥陰俞、陰交、太溪。
治則 益心安神,定悸止驚
處方 郄門 神門 心俞 巨闕
方義 以安神定悸爲主,取心包經郄門,心經原穴神門,兩穴合用寧心定驚;心俞可益心氣,寧心神,配心之募穴巨闕,俞募相配,補益心氣,調理氣機,以收鎮驚寧神之效。
隨證配穴 心膽氣虛—膽俞,心脾兩傷—脾俞,心腎不交—腎俞、太溪,心陽不振—膻中、氣海,心脈痹阻—血海、內關。
操作 毫針刺,補虛瀉實,每日1次,每次留針30min,10次爲一療程。
4.5.2 穴位注射法水針:取內關、心俞、郄門、厥陰俞,每次選1~2穴,交替使用。用丹蔘注射液,每穴注射0.5~1.0毫升。每日或隔日1次。
選穴 參照針刺法穴位。
方法 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,每穴注射0.5ml,每日1次,10次爲一療程。
4.5.3 耳針法取心、腦、下腳端、神門、小腸等穴,輕刺激。
選穴 交感 神門 心 耳背心
方法 毫針刺,每日1次,每次留針30min,10次爲一療程。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,每3~5日更換1次。
4.6 關於心悸心悸(palpitation)爲病證名。是指以自覺心跳,驚慌不安,不能自主爲主要表現的疾病。出自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俗稱心跳,簡稱悸。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。因驚恐而發、時發時止者,稱驚悸,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;不因驚而發、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,稱怔忡,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,爲心悸之重症。驚悸日久不愈,可發展爲怔忡,但二者均以心悸爲主要症狀,治療方法相似。心悸臨牀一般多呈陣發性,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。且常與失眠、健忘、眩暈、耳鳴等症同時並見。
詳見心悸條。
5 症狀名·怔忡怔忡爲症狀名。指心跳並有恐懼感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六:“怔忡者,心中惕惕然動不自安也。”又:“怔忡止於心不自安,悸則心既動而又恐恐然畏懼,如人將捕之。”
6 參考資料^ [1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10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1.^ [2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.^ [3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1110.^ [4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鍼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465.^ [5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鍼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165.^ [6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386.^ [7] 張伯臾主編.中醫內科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85:103-108.